当前位置:首页 >  历史·穿越 > 沙盘上的大宋 > 第233章 哨兵的章程
听书 - 沙盘上的大宋
00:00 / 00:00

+

-

语速: 慢速 默认 快速
- 8 +
自动播放×

成熟大叔

温柔淑女

甜美少女

清亮青叔

呆萌萝莉

靓丽御姐

温馨提示:
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?
立即播放当前章节?
确定
确定
取消
全书进度
(共章)

第233章 哨兵的章程

沙盘上的大宋  | 作者:三十二变|  2025-05-06 02:47:35 | TXT下载 | ZIP下载

分享到:
关闭

第233章哨兵的章程

李逵本来也不识字,说什麽看圣旨都是说着玩儿,听说一箱子圣旨都一样,他也就不坚持要全看了,只抢过了太监手上那一份。太监正想朗读一下圣旨的,但是刚拿出来就被李逵抢走,一时哭笑不得,僵在那里。

李逵展开圣旨一看,果然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啊。

吴顺也不识字,于是这份圣旨就递到了吴加亮手里。

吴加亮展开来,大声朗读:「敕李逵等:朕惟胡虏凭陵,山东震扰,保此数州之地,皆由诸将之功。尔等夙着忠诚,各应委任,宜互倾于肝腑,以同奖于朝廷。速底成功,是为报国。」(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一百二十九丶汪藻《浮溪集》卷十六)」

读完,李逵一脸懵:「这说了些啥?」

吴加亮:「他说,金贼作乱,全靠你和另外几个人保护了数州之地,说你们很忠诚,应该继续尽忠报国,对抗金贼。」

李逵咧开嘴笑:「就是让我和金贼作对呗?」

吴加亮:「是的!」

李逵:「理他做甚,走,吃酒去。」

众人:「……」

那下旨的太监脸都黑了,但又不敢发作,僵在那里许久许久,最后鼻孔里喷出一股浊气来,消化了这份愤气,道:「李知州,咱家已经将圣旨送到了,咱家在这里已经没事了,还要去下一个地方送旨,这就告辞了,这就叫【功成身退】。」

李逵:「不吃点酒再走?」

太监:「……」

不吹不黑说一句,太监现在真想摸出一把40米的长刀,刷地一刀把李逵砍成两半截,但他没这本事,只好把一切的不满都吞进肚子里,艰难地笑了笑,拱手告辞。

身后的随从问道:「公公,下一个去哪?」

太监道:「去潍州,见青州,见赵晟。」

随从低声道:「不先去即墨县见和王吗?」

太监低声道:「和王不过是官伊扶持的傀儡,假货一个,见他做甚?咱们先把别的贼酋都见过了,最后一站再去假王爷那里,这就叫【主次分明】」

于是他又开始长跑了,啪嗒啪嗒地跑马上百里,累得像狗一样,终于来到了青州城,只见这里也和密州一样,老百姓都在拖儿带女,准备跑路,城中贼军气势不振,懒懒散散,一看就不像能打仗的模样。

靠这样的家伙抗金,明显不靠谱。

但太监没得选择,他又拿出一份圣旨来,里面的内容一模一样,只有第一句变成了「敕赵晟等:朕惟胡虏凭陵……」

这年头没有复印机,虽然内容一样,但却只能手写。

赵构这一次可是出了大力气的,挥汗如雨的写了一大箱子圣旨,就和小学生罚抄语文作业几十遍一样辛苦呢。

赵晟接旨的动作倒是没有李逵那麽妖艳,老老实实,恭恭敬敬接了旨,让太监心里好受了点。

于是太监又继续打马前往潍州,给阎皋送上一份圣旨。

最后再从潍州向东,走进了莱州地界。

这一番长跑,真是累死了马。

随从们都已经疲惫不堪,有人忍不住道:「三公公,咱们走了这麽多个州,见了这麽多的土贼,您觉得,他们中有人能抗得了金麽?」

太监忍不住长长地叹了口气:「没有!咱家看他们一个个都是废物,唉!别说打仗了,连政务都整不明白,田地抛荒,人尽相食,每一个州县都和土匪山寨似的,他们这样子要是能抗金,咱家都能生得出儿子来。」

随从们:「……」

太监:「最后还有个宫伊,唉,且把这份圣旨送到,咱们就去即墨县见假王爷,然后在即墨县找个船回江南吧。」

众人都觉得土贼们成不了事,也没抱啥希望了,现在只想尽快完成下旨工作,早日回去。

但是,当他们走进胶水县的地域里,猛地一下就发现画风不对了。

他居然看到了一个关隘,旁边立着一个土堡。

堡上插着一面旗,上书一个巨大的「宫」字,走得近了,堡上冒出一个哨兵的脑袋,大声喝问:「你们是什麽人?来胶水县意欲何为?」

在他喊话的同时,堡上冒出来数个脑袋,有人手里拿着弓,有人手里拿着个奇怪的铁棍儿。拿弓的虚拉开了一半,拿铁棍儿的却用棍尖指着他们,不知是何用意。

太监赶紧自我介绍:「咱家名叫三十二,奉官家之命,来此地给宫义士送旨意。」

哨兵这才收起了武器,打开了关门。

太监仔细看,那关隘前面摆着大量的拒马,中间一条仅够两人并行的小路可通过,小路中间挡着一道结实的木门。

这种关隘能挡得住几十骑甚至百骑左右的轻骑兵部队,但却挡不住大军。

太监不禁仰起头:「这关隘是宫大王用来防备金贼骑兵的?」

哨兵也不瞒他,甚至不怕他是奸细,大大方方答道:「没错!小股骑兵别想从这里过,至于大股骑兵来了嘛,咱们就放几箭,然后跑。大队骑兵得搬开了拒马才能过关隘,那时候咱们早就跑回去报信了,一路上甚至还来得及通知乡亲们撤离。」

太监心中暗想:厉害了!这岂不是边军的手段?

历朝历代,中原王朝为了防范北方少数民族的游骑兵跑过来劫掠乡村,多采用这种方式。

这玩意儿在正规政权那里见到不奇怪,但在一个贼的势力范围里见到,就很有点诡异了。

什麽时候贼都学会建关隘,建土堡,防敌军游骑兵穿插了?

这还能叫贼吗?

哨兵也不为难他,开了关,放了太监一行人过去,但也没完全不管他们,而是从关隘守兵中分出一个人,骑着马,不靠近,远远地跟着太监一行人。

太监马上就懂了,不靠近,是防他们突然暴起把那哨兵杀了。

远远的跟着,有点监视的味道,必定要亲眼看到他们去的是胶水城才行。

如果半路上他们轻举妄动,那个哨兵就会立即纵马跑回胶水城报警。

大字不识一个的哨兵可不会这麽有章法……

这一定是领军的将领制定的规矩,哨兵只是忠实地执行而已。

这领军的大将,有点水平啊。

太监心想:这可比咱们大宋的哨兵有章程多了。

(本章完)

(快捷键:←) 上一章返回目录(快捷键:Enter)下一章 (快捷键:→)
next
play
next
close
X
Top
关闭
手机客户端
APP下载